没有成形的自我
在人际关係中,你能表达「好」,也能表达「坏」,这是完整的。当你只能在关係中表达「好」的时候,你就成了「好人」。
我看到太多的「好人」,他们的情商并不低,在普通关係中,他们会自然捍卫自己的利益,但在亲近关係中就做不到了,例如在亲密关係或亲子关係中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他们在「我在意的亲近关係」中,即「我和自己人的关係」中,只能表达「好」,不能表达「坏」。
我们生活在一个把「忍与让」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美德的文化环境中,从小受到的教育是「多为他人着想」「吃亏是福」,这并不是说做「好人」有什么问题,而是说我们不能只会做「好人」。
有太多的好人,他们只是维持了一个好人的外壳,而他们的内在,是一个没有成形的自我。「自我」这个词,我给它做了一个新的界定。所谓自我,就是我们的精神生命。自我没有成形,意味着一个人的精神生命尚未诞生。
当孩子不敢拒绝父母、不能做自己的时候,他们就是在害怕成为那个「坏人」。因为一旦成为「坏人」,就要承受愧疚的折磨,遭受被惩罚甚至被家族遗弃的风险,这是最让孩子恐惧的。为此,「我」宁可牺牲自己,也要抑制生命深处「精神自我」的生长。
严重的讨好行为,源自严重的被抛弃创伤。如果说社会有一个底色,那么我想讨好至少是底色之一,因为有太多的人陷在严重的被抛弃创伤中。
日本文学名着《人间失格》,作者太宰治直刺人心的类自传,如此描绘这种心理:
「我想到一个办法,就是用滑稽的言行讨好别人。那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......我靠滑稽这条细线,维繫着与人类的联繫。表面上,我总是笑脸迎人,可心里头,却是拼死拼活,在凶多吉少、千钧一髮的高难度下,汗流浃背地为人类提供最周详的服务。而且,无论我被家人怎样责怪,也从不还嘴。哪怕只是戏言,于我也如晴天霹雳,令我为之疯狂,哪里还谈得上还嘴......只要被人批评,我就觉得对方说得一点都没错,是我自己想法有误。因此我总是黯然接受外界的攻击,内心却承受着疯狂的恐惧。」
太宰治说的「疯狂的恐惧」,就是对被抛弃的恐惧。这种恐惧压倒一切,他为了避免这种恐惧可以付出一切。讨好算什么,滑稽又算什么,只要不被抛弃就可以。
这本小说的名字─《人间失格》,也经典地反映了有严重被抛弃创伤的人的感受。若婴幼儿时未被看见,自己感觉都没有在人间存在的资格。
有这种感觉做底子,那么,随便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,即那些偶尔能与别人建立哪怕再鬆散的连结方式,都会极度执着。
在人际关係中,你能表达「好」,也能表达「坏」,这是完整的。当你只能在关係中表达「好」的时候,你就成了「好人」。
我看到太多的「好人」,他们的情商并不低,在普通关係中,他们会自然捍卫自己的利益,但在亲近关係中就做不到了,例如在亲密关係或亲子关係中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他们在「我在意的亲近关係」中,即「我和自己人的关係」中,只能表达「好」,不能表达「坏」。
我们生活在一个把「忍与让」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美德的文化环境中,从小受到的教育是「多为他人着想」「吃亏是福」,这并不是说做「好人」有什么问题,而是说我们不能只会做「好人」。
有太多的好人,他们只是维持了一个好人的外壳,而他们的内在,是一个没有成形的自我。「自我」这个词,我给它做了一个新的界定。所谓自我,就是我们的精神生命。自我没有成形,意味着一个人的精神生命尚未诞生。
当孩子不敢拒绝父母、不能做自己的时候,他们就是在害怕成为那个「坏人」。因为一旦成为「坏人」,就要承受愧疚的折磨,遭受被惩罚甚至被家族遗弃的风险,这是最让孩子恐惧的。为此,「我」宁可牺牲自己,也要抑制生命深处「精神自我」的生长。
严重的讨好行为,源自严重的被抛弃创伤。如果说社会有一个底色,那么我想讨好至少是底色之一,因为有太多的人陷在严重的被抛弃创伤中。
日本文学名着《人间失格》,作者太宰治直刺人心的类自传,如此描绘这种心理:
「我想到一个办法,就是用滑稽的言行讨好别人。那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......我靠滑稽这条细线,维繫着与人类的联繫。表面上,我总是笑脸迎人,可心里头,却是拼死拼活,在凶多吉少、千钧一髮的高难度下,汗流浃背地为人类提供最周详的服务。而且,无论我被家人怎样责怪,也从不还嘴。哪怕只是戏言,于我也如晴天霹雳,令我为之疯狂,哪里还谈得上还嘴......只要被人批评,我就觉得对方说得一点都没错,是我自己想法有误。因此我总是黯然接受外界的攻击,内心却承受着疯狂的恐惧。」
太宰治说的「疯狂的恐惧」,就是对被抛弃的恐惧。这种恐惧压倒一切,他为了避免这种恐惧可以付出一切。讨好算什么,滑稽又算什么,只要不被抛弃就可以。
这本小说的名字─《人间失格》,也经典地反映了有严重被抛弃创伤的人的感受。若婴幼儿时未被看见,自己感觉都没有在人间存在的资格。
有这种感觉做底子,那么,随便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,即那些偶尔能与别人建立哪怕再鬆散的连结方式,都会极度执着。
精彩评论